「屋契加名」是香港業主在家庭資產規劃中常見的考慮,無論是出於保障家人權益、簡化遺產承繼,抑或反映家庭成員的供款貢獻,當中的法律、稅務及按揭細節卻往往令人卻步。本「終極懶人包」將為您深入剖析屋契加名的定義、流程、兩大業權形式「長命契」與「分權契」的異同、以及關鍵的屋契加名費用與印花稅計算,並以4個清晰步驟,助您全面掌握屋契加名的所有要點,避開潛在陷阱。
甚麼是「屋契加名」?為何這是保障家人資產的重要一步?
「屋契加名」的法律定義與目的
談到物業,許多朋友會考慮如何好好保障家人資產,而「屋契加名」正是其中一個熱門選項。 「屋契加名」從法律層面來看,是指將物業的業權,從單一擁有人增加至兩位或以上人士共同擁有。 這個做法的核心目的,是讓物業業權能有效分配給家庭成員,同時確保他們可以行使應有權利,並且預早保障這些資產,避免未來出現不必要的爭議。
釐清概念:業權轉讓 vs. 共同擁有
許多朋友可能會將「屋契加名」與「業權轉讓」混淆,兩者有不同。 「業權轉讓」通常指將物業全部業權由一個人轉給另一個人。 「屋契加名」則不同,它表示物業從單一擁有人變成多個持有人共同擁有。 這是一個部分業權轉移,物業原來的擁有者依然是業主。 這兩種情況在法律上,以及屋契加名印花稅計算上都有顯著差異。
為何「屋契加名」成為家庭財務規劃的熱門選項?
「屋契加名」成為家庭財務規劃的熱門選項有原因。 第一,它能提前做好資產配置,減少未來遺產糾紛。 第二,它讓家庭成員共享物業權益,增加安全感。 第三,它也在特定情況下提供稅務規劃的機會,但是屋契加名費用與屋契加名印花稅仍要考慮清楚。 這種安排方式,因為其靈活性和保障性,所以廣受家庭歡迎。
為何考慮進行「屋契加名」?常見動機與場景分析
夫妻/情侶保障對方權益
夫妻或情侶關係中,物業通常是共同努力的成果。 透過「屋契加名」,可以將物業共同擁有。 這樣做可以確保其中一方不幸離世,另一方可以順利繼承物業權益,而不用擔心物業歸屬問題。 同時,這也能避免日後感情生變,因為物業權益會更為清晰。
規劃遺產承傳,簡化未來手續,避免潛在爭議
「屋契加名」是重要的遺產規劃工具。 如果物業以聯名方式持有,尤其是採用「長命契」形式,其中一位業主身故後,物業業權會自動轉移給在生的聯名業主。 這簡化了遺產承辦手續,同時可以有效避免家庭成員之間,因為遺產分配而產生潛在爭議。 這樣做節省了時間,也減少了家庭煩惱。
反映家庭成員的財務貢獻(如子女協助供款)
有時,家庭成員會共同為物業供款,例如子女會協助父母支付按揭或首期。 「屋契加名」可以正式反映這些財務貢獻。 當子女的名字加入屋契後,他們的業權便會得到法律承認。 這是一種公平的安排,也能激勵家庭成員繼續為共同的目標努力。
滿足特定需求(如移民、申請僱主房屋福利)
除了以上原因,一些特殊情況也會促使人們考慮「屋契加名」。 例如,部分家庭可能計劃移民,為方便日後物業管理或子女定居海外,可能會考慮將物業部分或全部業權轉移給留在香港的家人。 另外,有些僱主房屋福利或公務員房屋津貼,可能會要求申請人名下沒有其他物業,透過「屋契加名」或轉名,可以讓家庭成員滿足這些申請條件。 當然,無論是何種原因,屋契加名費用和屋契加名印花稅都是必須考慮的成本。
【律師視角】剖析「屋契加名」兩大核心方式:長命契 vs 分權契深度比較
朋友您好,在您考慮為物業「屋契加名」時,了解聯名業權的兩種主要形式至關重要。這不僅關乎現在的「屋契加名費用」與「屋契加名印花稅」,也直接影響日後的業權處分,以及一旦有聯名業主身故,物業將如何繼承。我們現在就一起深入探討俗稱「長命契」的聯權共有,以及俗稱「分權契」的分權共有,看清它們的法律特性與實際影響。
聯權共有 (Joint Tenancy) – 俗稱「長命契」
核心特點:「生存者取得權」(Right of Survivorship) 的法律效力與運作
聯權共有,坊間一般稱作「長命契」,其核心特點是「生存者取得權」。這代表聯名業主們共同擁有物業的整體業權,沒有劃分明確的份額。一旦其中一位聯名業主身故,其在物業中的所有權益,會自動、直接地轉移給所有在世的聯名業主。這個特性非常強大,因為它凌駕於遺囑之上,意思是即使身故的聯名業主有遺囑,並指定了其他受益人繼承其財產,物業的業權仍會直接轉予在世的聯名業主,不會成為遺產的一部分。
成立的先決條件:「四大一體」(Four Unities) 詳解
要合法地成立一份聯權共有,必須同時滿足四個先決條件,統稱「四大一體」,缺一不可。
第一,是「管有權一體」:所有聯名業主都享有共同管有物業的權利,沒有人可以獨佔或排除其他人的使用權。
第二,是「權益一體」:所有聯名業主必須享有相同性質、相同份額的權益。例如,不能一人佔七成,另一人佔三成。
第三,是「契據一體」:所有聯名業主的業權,必須透過同一份法律文件(例如轉讓契據)取得。
第四,是「時間一體」:所有聯名業主必須在同一時間取得其業權。如果未能符合這些條件,法律上便不能視為有效的聯權共有。
優點:繼承手續簡便快捷,有效避免遺產爭議
聯權共有的最大優點是繼承手續相對簡便快捷。由於物業業權會自動轉移給在世的聯名業主,因此無需經過冗長的遺產承辦程序。過身聯名業主的家屬,只需委託律師將死亡證明在土地註冊處註冊,在世的聯名業主便可自動成為物業的唯一擁有人。這個過程省時省力,可以有效避免因遺產分配而引發的家庭爭議。
缺點與限制:業權不可個別處分,聯名者同時失去「首置身份」
儘管聯權共有在繼承上具備便利,但它也有其限制。首先,由於業權被視為一個整體,任何一位聯名業主都不能單獨出售或按揭其「份額」,物業的任何處置都必須得到所有聯名業主的同意。其次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:一旦物業以聯權共有方式持有,所有聯名業主都會同時失去「首置身份」。這代表他們日後若再購入其他住宅物業,將不能享受首次置業者的印花稅優惠,需要繳納較高的從價印花稅。因此,在進行「屋契加名」前,您需要仔細權衡利弊。
分權共有 (Tenancy in Common) – 俗稱「分權契」
核心特點:業權份額獨立,可按比例自由處分
分權共有,俗稱「分權契」,與聯權共有截然不同。在分權共有下,每個聯名業主都擁有物業中一個明確、可分割的業權份額。這些份額可以不均等,例如一人佔七成,另一人佔三成,甚至可以有多個聯名業主。每個聯名業主都可以自由處分其獨立的業權份額,例如將自己的份額出售、按揭,或將其贈予他人,無需得到其他聯名業主的同意。
業權繼承方式:按遺囑或《無遺囑者遺產條例》處理
分權共有的另一大特點在於業權的繼承方式。如果一位分權共有人身故,其擁有的業權份額不會自動轉移給其他在世的聯名業主。相反,這份業權會成為其遺產的一部分,按照其生前訂立的遺囑來分配。如果身故者沒有遺囑,其業權份額將依據《無遺囑者遺產條例》的規定,由其法定繼承人繼承。因此,處理手續會牽涉遺產承辦程序,通常比「長命契」複雜且耗時。
優點:業權分配靈活,適合非夫妻關係的聯名人
分權共有的優點是其高度的業權分配靈活性。它可以根據不同聯名業主對物業的貢獻比例,或各自的意願,設定不同的業權份額。這個特性尤其適合非夫妻關係的聯名人,例如兄弟姊妹、朋友、或生意夥伴共同置業。每個聯名業主可以清晰地界定自己的權益,並且能夠獨立處理自己的份額。這也讓「屋契加名」的安排更具彈性。
缺點與潛在風險:「碎契樓」或「半契樓」問題,業權或被第三方追討
分權共有亦存在潛在風險。由於每個業權份額都是獨立可處分的,如果其中一位分權共有人不幸遇到財政困難,其所持的業權份額可能會被債權人入稟法院追討。這可能導致該份額被法院強制拍賣,進而產生俗稱的「碎契樓」或「半契樓」問題。當物業的業權分散,或有部分業權被第三方持有時,將來物業的整體出售或再按揭可能會變得非常困難,甚至影響其市場價值。
長命契與分權契關鍵差異總結及適用情境分析
繼承方式與業權處分靈活性對比
總結來說,聯權共有與分權共有之間最關鍵的差異體現在兩個方面:繼承方式以及業權處分的靈活性。
聯權共有擁有「生存者取得權」,繼承程序簡單,可以跳過遺產承辦,減少遺產爭議。然而,聯名業權不可分割,任何處置都需要所有聯名業主同意,並且聯名業主都會失去「首置身份」。
分權共有則允許業權份額獨立存在,每個聯名業主可以自由處分自己的份額。不過,其繼承需經過遺產承辦程序,並依遺囑或法例處理,這通常比較費時。同時,獨立處分權也增加了「碎契樓」或「半契樓」的風險。兩者在處理「屋契加名費用」與「屋契加名印花稅」時,流程和考慮因素也略有不同。
各自的適用場景建議
選擇「長命契」或「分權契」,最終取決於您的個人情況和需求。
如果您是夫妻或伴侶,希望物業在其中一方身故後,另一方可以方便快捷地繼承,避免遺產紛爭,並且未來沒有計劃再購買其他住宅物業以保留「首置身份」,那麼「長命契」通常是較為合適的選擇。
如果您與聯名者並非夫妻關係,例如是朋友、兄弟姊妹或商業夥伴,並且希望各自的業權份額可以清晰獨立,甚至將來可以獨立處分或傳給自己的繼承人,那麼「分權契」則能提供更大的靈活性。在進行「屋契加名」決策前,建議您仔細評估家庭狀況、財務規劃以及對未來物業安排的期望,因為這項決定會帶來長遠的法律與財政影響。
【測量師 + 按揭顧問視角】「屋契加名」全流程實戰指南:掌握屋契加名費用、印花稅與按揭考量
屋契加名是許多家庭考慮的物業安排,例如夫婦共有、子女繼承物業等等。這一個過程不只牽涉法律程序,亦影響到按揭及稅務,當中需要留意的細節很多。接下來,我們會從測量師與按揭顧問的專業角度,為大家詳細剖析「屋契加名」的實戰流程,當中包括屋契加名費用、印花稅與按揭考量,協助大家掌握每一個重要步驟。
第一步:釐清業權轉讓方式與聘請專業律師
大家想為物業進行屋契加名時,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釐清業權轉讓的方式。常見的轉讓方式分為「買賣」與「送贈」。即使是近親之間,例如父母與子女,法律上亦可透過買賣形式轉讓部分業權。決定了轉讓方式後,下一步是聘請一位專業律師。律師會協助大家處理所有相關的法律文件,當中包括草擬轉讓契據、進行土地查冊,以及最終到土地註冊處登記等等。律師的專業意見可以確保整個程序合法順暢,同時保障各方權益。一般來說,處理物業轉名或加名手續的律師費用大約是港幣數千元,實際金額會因應個案複雜程度而有不同。
第二步:物業估價與屋契加名印花稅計算
為物業進行屋契加名,印花稅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。在辦理轉名手續之前,大家應該為物業進行估價。物業估價會得出一個市場價值,這一個市場價值是用於計算印花稅的基礎。
屋契加名印花稅計算方式詳解(以轉讓50%業權為例)
屋契加名印花稅的計算,主要取決於物業轉讓的業權份額。舉例來說,假設一個物業原本由一人獨自擁有,現想加入另一個人的名字,變成長命契或分權契。這一個情況通常會被視作轉讓50%的業權。印花稅的計算方法是,將物業的市值乘以50%,然後再根據適用的印花稅稅率計算應繳稅款。大家記得,印花稅的計算十分重要,亦是屋契加名費用當中較大的一項支出。
近親轉讓屋契加名印花稅優惠詳解(從價印花稅第2標準稅率)
香港稅務局為近親之間的物業轉讓提供了印花稅優惠。如果屋契加名涉及近親,例如父母、配偶或子女之間,印花稅通常會按照「從價印花稅第2標準稅率」計算。這個稅率一般較低,與首次置業者的稅率相同。同時,近親轉讓的物業通常可以豁免繳付額外印花稅(SSD)及買家印花稅(BSD)。這些稅務優惠可以大大減輕屋契加名費用,讓家庭資產配置更具彈性。
第三步:處理現有銀行按揭(如適用)
如果物業現時有銀行按揭,在考慮屋契加名時,這一個按揭部分必須特別留意。
為何「屋契加名」或需重做按揭?
物業的業權持有人改變,銀行會認為風險情況出現變化。因此,當大家進行屋契加名時,銀行通常會要求重新審視現有的按揭。這一個做法等同於重做按揭。銀行會對新的業權持有人進行入息審查及壓力測試,確保他們有足夠的還款能力。銀行需要這樣做以保障自身的利益。
涉及按揭保險(MIP)的注意事項与額外保費
如果大家原本的按揭有透過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申請按揭保險(MIP),屋契加名後亦可能牽涉重新申請按揭保險。重新申請時,新的業權持有人亦需符合按揭保險公司的審批要求,並可能需要繳付額外的按揭保費。因此,大家應提早向銀行或按揭保險公司查詢相關細節,了解額外的屋契加名費用。
轉按或重做按揭時的罰息期影響
大家亦應檢查現有按揭貸款的罰息期。大部分按揭合約會設有罰息期,通常是貸款初期的一至三年。如果在罰息期內轉按或重做按揭,原有的承按銀行可能會徵收罰息。這一個罰息金額亦會增加屋契加名的總成本。大家應權衡罰息與屋契加名帶來的長遠利益,做出最符合自己情況的決定。
第四步:簽署轉讓契據及到土地註冊處登記
完成了物業估價、繳交印花稅及處理好按揭事宜後,接下來是簽署正式的轉讓契據。這一個文件會由大家聘請的律師草擬,並在律師的見證下,由所有相關的業權持有人簽署。簽署後,律師會將這份轉讓契據提交到土地註冊處進行登記。完成土地註冊處的登記,業權轉讓便正式生效。這一個步驟確保了物業業權的合法性,亦讓公眾可以查閱物業的最新業權狀況。
【獨家風險警示】重要陷阱:「送贈契」與「送契樓」的按揭「冷河期」
儘管「送贈契」看似方便,但大家必須了解當中的潛在風險,尤其對於「送契樓」的按揭審批問題。
為何銀行對「送契樓」審批特別審慎?(破產條例下的風險)
銀行對「送贈契」的物業(俗稱「送契樓」)審批會特別謹慎。這是因為根據《破產條例》,如果物業業主在破產前五年內將物業透過「送贈契」轉讓予他人,破產管理官有權向法庭申請,撤銷這一個轉讓,追討該物業。銀行基於這一個法律風險,會擔心即使批出按揭,物業亦可能被追回。銀行要這樣做以保障自身的貸款安全。
「冷河期」一般需要多長時間?(5年或以上)
因為上述風險,銀行通常會為「送契樓」設一個「冷河期」。這一個「冷河期」是指物業透過送贈契轉讓後,需要經過一段特定時間,銀行才願意考慮批核按揭。一般而言,「冷河期」最短為五年,部分銀行甚至會要求更長時間,例如八年或十年。大家打算出售「送契樓」時,必須預計買家可能難以取得按揭,最終影響出售流程及價格。因此,除非有特殊情況,一般不建議大家採用「送贈契」的方式處理物業轉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