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是居屋業主可否申請居屋?一文拆解永久限制與5大申請公屋酌情出路

「曾是居屋業主,可否再次申請資助房屋?」這是一眾市民,特別是前資助房屋業主及其家庭成員,最關心的問題。香港房屋資源寶貴,政府對資助房屋的分配設有嚴謹規定。原則上,曾受惠於政府資助自置居所計劃的業主,將面對永久性的資助房屋申請限制,意即他們原則上無法再次購買居屋或其他資助出售房屋。然而,政策中亦設有極為有限的「酌情安排」,為個別面臨極端困境的前居屋業主申請公共租住房屋(公屋)提供一線可能。本文將深入探討這項「永久限制」的來龍去脈、涵蓋範圍,並詳細拆解前居屋業主在何種嚴苛情況下,才能透過房委會的「酌情考慮」機制,申請公屋的五大出路。

核心原則:一文看清曾是居屋業主可否申請居屋的官方答案

對於許多朋友來說,有一個疑問經常出現:曾是居屋業主可否申請居屋?同時,也有不少人好奇曾是居屋業主可否申請公屋。今日,我們便會深入探討這個核心問題,幫助您了解房屋委員會對資助房屋申請資格的明確規定。

房委會的永久性限制:曾是居屋業主為何原則上不可再申請?

房屋委員會的政策旨在確保公共資源公平分配。任何曾經受惠於「資助自置居所計劃」的業主,以及其配偶,原則上皆永久不合資格再次申請任何資助房屋,包括居屋以及公共租住房屋,即公屋。此限制相當嚴格。單位即使已經出售,或已售回房屋委員會,甚至貸款已經清還,這些限制依然適用。

「資助自置居所計劃」涵蓋範圍有多廣?

您可能想知道,「資助自置居所計劃」究竟涵蓋了哪些範疇?這個計劃的範圍確實很廣。這些計劃包括居者有其屋計劃(HOS)、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(PSPS)、夾心階層住屋計劃(MIHS)。另外,房屋協會的資助房屋計劃(例如住宅發售計劃)也在其中。各類置業貸款計劃,例如首次置業貸款(FHLS)、置業資助貸款(HALS)等,也屬於此範疇。綠表置居計劃(GSH)也包含在內。

配偶曾是居屋業主,對我有何影響?

若配偶曾經是居屋業主,這對您的申請資格確實有影響。婚姻關係讓雙方共享福利,因此即使單位是配偶在婚前購買,婚後您仍會受此限制影響。然而,情況並非沒有例外。若因為離婚,或配偶不幸身故等原因,申請人已在相關資助房屋計劃的戶籍或紀錄上正式取消名字,那麼便可能不受此限制。

政策背後的考量:為何對前居屋業主申請資格有如此嚴格的限制?

朋友,當我們談論香港的房屋政策,總會遇到一些看似嚴謹,卻又充滿深意的規定。舉例來說,為何曾是居屋業主便不能再次申請居屋或公屋?這背後其實有著多方面的考量。這些政策並非憑空而來,它們是政府在平衡多方需求下所作出的審慎決定。

考量一:確保公共資源公平分配

首先,我們必須明白,公共房屋資源屬於社會全體市民。它的設計目的是協助那些真正有住屋需要,同時又負擔不起私人樓宇的人士。因此,確保這些有限資源能夠公平地分配,便成為政策最重要的一環。

優先照顧輪候冊上從未受惠的申請者,是政策的核心精神。

具體來說,政策核心精神,就是優先照顧那些在公屋輪候冊上,從未受惠於政府任何房屋資助的申請者。政府希望讓更多未曾獲得幫助的家庭,能夠有機會安居樂業。

避免「福利迴轉門」效應,即賣掉資助房屋套現後再重回公屋體系。

同時,政策亦要避免出現「福利迴轉門」的效應。意思是,部分市民在出售資助房屋後,取得了現金,卻又嘗試再次進入公共房屋體系。這種情況若無限制,便會對資源公平性構成挑戰,亦會擠佔其他真正有需要人士的輪候機會。

考量二:應對供不應求的房屋挑戰

第二個重要的考量,是香港房屋長期面臨的供不應求問題。這個挑戰,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更加審慎。

在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持續高企的背景下,無條件放寬限制會對輪候隊伍帶來更大壓力。

在現今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持續高企的背景下,如果無條件地放寬對前居屋業主再次申請居屋或申請公屋的限制,便會無可避免地對現有輪候隊伍造成更大的壓力。這樣,公屋輪候時間便會進一步延長,對大眾無疑是一個壞消息。

考量三:立法會的討論與社會聲音

最後,這些政策的形成,並非單一部門的決定,它也反映了社會各界的聲音,以及立法機關多年來的討論。

歷史背景:立法會曾多次討論相關議題,議員亦曾推動放寬限制。

翻查歷史,立法會曾多次討論過相關議題。有些議員亦曾積極推動放寬對前居屋業主申請資格的限制。這些討論充分展示了社會對房屋資源分配的關注,也反映了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。

政策演變:現行的「酌情安排」正是在這些討論下,為平衡政策嚴謹性與人道關懷而設的機制。

正是在這些公開的討論,以及社會聲音的影響下,現行的「酌情安排」得以應運而生。這套機制,目的是為了在政策嚴謹性與人道關懷之間取得平衡。它承認了部分前居屋業主可能面對的特殊困難,為這些個案提供了有限度的出路,體現了政策的靈活性與人性化考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