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屋自由市場全攻略】買賣必睇:一文解析補地價、按揭、利弊等4大關鍵

在香港,公營房屋的買賣流程複雜多變,特別是涉及「公屋自由市場」的交易,往往讓買賣雙方感到疑惑。本文旨在為您提供一份最全面的【公屋自由市場】攻略,深入解析其與第二市場的核心區別、補地價的詳細流程、購買單位的潛在利弊與風險,以及按揭申請的財務規劃與銀行策略,助您清晰掌握所有關鍵細節,作出明智決策。

深入了解「公屋自由市場」:與第二市場的核心區別

很多朋友對香港的資助房屋市場,尤其是公屋自由市場和公屋第二市場,可能會感到有點混淆。這兩個市場雖然都與資助房屋有關,但是本質上有著重要的分別。簡單來說,公屋自由市場是指單位已經完成了某些程序,可以像私人住宅一樣,開放給任何人士購買;而公屋第二市場則是一個受特定資格限制的內部轉售平台。

究竟哪些單位才能進入自由市場 公屋這個範疇呢?答案是那些原屬於資助出售房屋計劃(例如居者有其屋計劃或租者置其屋計劃)的單位。這些單位要完全脫離轉售限制,成為可以自由買賣的物業,業主必須先向政府繳付一筆「地價」。「地價」是當年政府出售單位時給予的折扣優惠。一旦繳清這筆費用,單位就如同私人樓宇一樣,可以隨意轉售、出租,買家也不再受任何資格限制。這表示單位業權已經完全「解鎖」。

至於公屋自由市场之外的公屋第二市場,它的設計理念主要是為了讓符合特定資格的人士,能夠在無需繳付高昂地價的前提下,購入資助出售單位。這個市場通常服務於「綠表」申請者(例如現居公屋的住戶)或「白居二」中籤者(符合特定入息及資產限制的私人租戶)。這些買家在購買單位時,可以享受較高的按揭成數,亦不用支付按揭保費。不過,他們買入的單位仍然附帶轉售限制,通常不能隨意出租,若未來希望在公開市場出售,仍須補繳地價。

因此,這兩個市場的核心區別,首先在於買家的資格。公屋自由市場對買家身份沒有限制,而公屋第二市場則只對符合資格的「綠表」或「白居二」人士開放。其次,就是「地價」狀況。公屋自由市場的單位已經完成補地價,業權完整;公屋第二市場的單位則「未補地價」,其轉讓受嚴格規範,並且將來若要進入自由市場,必須先補繳地價。了解這些分別,對於打算買賣資助房屋的朋友來說,是十分重要的一步。

進入「公屋自由市場」的唯一途徑:補地價全攻略

將公屋單位放上公屋自由市場出售,「補地價」是唯一的途徑。這是所有已購買公屋的業主必須完成的步驟。了解補地價的細節,有助於您更清晰地規劃物業交易。

公屋單位獲政府資助,售價遠低於市價。這個價差屬於土地溢價,一般稱為「地價折扣」。業主若希望將單位在自由市場出售,便需要向房屋署繳付這筆地價折扣,使單位回復私人樓宇的性質。這個程序就是俗稱的「補地價」。當單位補地價完成,它便可進入公屋自由市場,任何人士均可購買,不再受政府規定的買家資格限制。

單位業主需要持有物業滿五年,才可以向房屋署申請補地價。這是將單位在公屋自由市場出售的其中一個重要條件。業主通常會在與買家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前,先向房屋署提出補地價申請。這是整個交易流程中,相當關鍵的第一步。

補地價的申請程序十分明確。業主可以到所屬屋苑辦事處,或到居者有其屋中心,免費索取申請表格。填妥表格,您必須附上單位樓契副本。同時,您也要繳付一筆手續費。手續費一般需要用支票,或用銀行本票支付,抬頭請寫「香港房屋委員會」。然後,您要將所有文件交到屋苑辦事處,或居者有其屋中心。這筆手續費一般不會退還。不過,若業主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補地價,這筆費用會從應繳補價總額中扣除。

房屋署收到申請後,會安排專員到單位實地估價。這個估價將決定單位在當前的市場價值。房屋署會依照《房屋條例》規定的公式,計算最終的補價金額。公式就是:「補價時市值」乘以「(購入時的十足市值 減去 原來樓價)再除以 購入時的十足市值」。換言之,計算出單位當年首次出售時,政府所給予的折扣比例。然後,將這個折扣比例應用到現時的市值。房屋署發出的補價評估結果,有效期是三個月。若業主未能在期限內繳清費用,便需要重新遞交申請,同時再次支付手續費。這個時間限制,讀者務必留意。

業主收到房屋署的補價評定通知書之後,必須在指定期限內繳清補地價款項。這個期限通常是兩個月。若業主未能在這兩個月內繳付,那麼之前提交的申請便會失效。業主必須重新提交申請,同時再次支付手續費。一旦業主成功繳清所有補地價,房屋署便會發出證明文件。這時,您才可以與買家正式簽署轉讓業權契約。這是將單位完全轉化為公屋自由市場物業的最後一步,同時是買賣交易正式完成的標誌。

購買「公屋自由市場」單位的利弊與風險評估

當您打算在樓市中物色心儀居所,公屋自由市場的單位相信會是部分人的選擇。這種已補地價的公屋單位,買賣規則跟私人住宅沒有分別,讓所有市民都可以自由購買。這種模式提供了獨特的置業機會,可是同時也伴隨著一些需要仔細考慮的利弊與風險。

購買公屋自由市場的單位,其中一個主要好處是其購買資格限制較少。您不需要符合綠表或者白表資格,任何市民都可以購買,就像購買私人樓宇一樣。這類物業通常座落於交通方便、社區設施完善的地區,而且價格可能比同區的私人屋苑更有競爭力,提供一個更易負擔的置業機會。

然而,購買公屋自由市場單位也需要評估其潛在的挑戰。許多公屋單位的樓齡偏高,普遍已超過二十五年。單位內部設施可能比較舊,翻新成本因此增加。而且,大廈公共部分的設施也可能老化,需要業主分擔維修費用。這些都需要額外預算。

此外,銀行在審批這類公屋自由市场單位的按揭貸款時,通常會考慮物業的樓齡。樓齡太高的單位,銀行批出的按揭年期可能較短,甚至會影響按揭成數。這意味著您每月的供款壓力會比較大,需要仔細評估個人財務狀況。同時,這類物業的二手轉售市場流動性,有時不如一般私人屋苑,您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成功售出單位。這是考慮賣出單位時應注意的地方。

再者,即使公屋單位已補地價,其歷史背景仍與資助房屋政策有關。您在購買前,必須仔細查閱相關的土地註冊文件,了解單位業權有否任何特殊限制或者條款。這是保障您權益的重要一步。同時,政府的房屋政策未來或許會有調整,這可能會間接影響此類物業的市場價值,因此需要持續留意最新政策動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