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名買樓終極攻略】情侶家人必讀7大關鍵:由按揭、甩名、印花稅到分手財困,全面拆解業權及關係陷阱

在香港寸金尺土的環境下,與伴侶或家人聯名買樓,是不少港人實現置業夢的常見途徑。然而,這看似理想的置業策略,背後卻隱藏著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法律、財務及人際關係挑戰。由最基本的業權形式選擇、按揭申請的考量、印花稅的潛在支出,到未來可能面對的「甩名」程序,甚至因關係變化而衍生的財政困境,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影響深遠的「陷阱」。

本文將為情侶及家人提供一份【聯名買樓終極攻略】,深入剖析聯名買樓的7大關鍵要素,全面拆解業權及關係陷阱,助您掌握由按揭、甩名到印花稅的所有細節,作出最明智的置業決策,確保安居樂業。

聯名買樓基礎必修課:不只是簽個名,業權形式決定您的未來

許多人計劃聯名買樓,會將注意力放在財務規劃或按揭申請。事實上,聯名買樓涉及的核心不只金錢,還有法律上的業權形式。物業的業權形式會深深影響您與聯名買樓關係,同時影響物業的繼承方式、處置權利,甚至會影響未來聯名買樓分手時的處理方式。因此,深入了解這些概念,是您在聯名買樓前必修的第一課。

聯名買樓的兩種核心業權形式

香港法例下,聯名持有物業主要分為兩種業權形式。選擇哪種形式,會影響您的權益、責任,以及將來物業的處置。這兩種形式分別是「聯權共有」與「分權共有」。

形式一:聯權共有 (Joint Tenancy),俗稱「長命契」

聯權共有,坊間俗稱「長命契」,是夫妻或親密家人聯名買樓時常見的選擇。此形式下,所有聯名業主被視為共同擁有物業的全部業權,他們的權益互相重疊,沒有明確的份額劃分。此業權形式最大特色在於「生者承繼權」。如果其中一位聯名業主離世,其業權會自動轉移給在世的聯名業主,物業權益不會成為遺產處理,流程簡化。當夫婦聯名買樓,採用此方式,物業處置如出售或申請聯名買樓按揭,必須獲得所有聯名業主的同意,確保雙方權益一致。

形式二:分權共有 (Tenancy in Common)

分權共有形式下,每位聯名業主各自擁有物業的明確份額,例如各佔一半,或按照特定比例。這些份額是獨立的。與「長命契」不同,分權共有不設「生者承繼權」。如果其中一位聯名業主離世,其名下業權份額將會成為其遺產一部分,會按照遺囑或法律規定分配給其繼承人,不會自動轉移給其他在世的聯名業主。這表示每位業主有權獨立處置其份額,例如出售或將其轉名,這就連結到聯名買樓甩名、甚至聯名買樓印花稅的處理。這種形式較適合非夫妻關係的朋友或兄弟姊妹聯名買樓,因為它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,方便各自處理業權份額。

策略性運用聯名買樓:解鎖財務優勢與置業潛力

當您考慮置業,聯名買樓不單是一份承諾,更是解鎖財務潛力與置業優勢的策略性選擇。

合併入息,提升按揭審批能力

透過聯名買樓,其中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是合併申請人的入息。銀行批核按揭時會審核借款人的還款能力,尤其看重供款與入息比率。若單一申請人的收入未能達到銀行要求,兩位聯名買家的合計入息,便能大大增加按揭審批的機會。這樣,您可以申請到更高額的聯名買樓按揭,或者獲得更理想的按揭條件,讓置業之路變得順遂。

分攤首期與供款,減輕個人財務壓力

聯名買樓除了提升按揭能力,也能直接分攤財務負擔。置業的首期金額通常龐大,每月供款也是長期的承諾。若由兩位或以上人士共同分擔,無論是首期儲蓄,還是每個月的供款壓力,都會顯著降低。這樣,您與聯名買樓的夥伴可以更輕鬆地應對財務挑戰,將省下來的資金用於其他投資或生活開支,提升生活品質。

透過「聯名買樓甩名」或近親轉讓,重獲首次置業身份

長遠來看,聯名買樓亦提供策略性彈性。在特定情況下,例如其中一方計劃購買另一項物業,或者聯名買樓關係出現變化時,您可以考慮透過「聯名買樓甩名」或近親轉讓的方式,將物業的全部業權轉移給其中一位聯名人。這種操作可以讓出售業權的一方重新獲得「首次置業」身份。這樣,當未來政府推出首次置業的優惠政策,或者在按揭成數上有特別安排時,便能再次受惠。雖然當中涉及聯名買樓印花稅與律師費用,這是一種長遠的財務規劃策略,為未來的置業部署帶來靈活性。

聯名買樓的「人生階段」動態風險評估:從財務到感情的全面預警

聯名買樓可以實現置業夢想,不過,這項決定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可能面對多重風險,不論財務狀況還是個人感情關係,都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挑戰。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些潛在的風險,確保您的置業之路穩健。

永久影響雙方信貸紀錄

當兩位人士決定聯名買樓,並共同申請聯名買樓按揭,這筆貸款將會完整地顯示於雙方的信貸報告上。即使貸款金額巨大,例如數百萬港元,兩位聯名借款人的信貸報告都會各自顯示全額貸款,並非將金額分攤。此情況意味著兩位借款人必須共同承受相同的信貸負擔,因為他們對整筆聯名買樓按揭貸款負有連帶責任。假若其中一方未能準時還款,甚至出現信貸問題,另一方的信貸評級亦可能受到牽連,這會直接影響兩人日後申請其他貸款或信用卡的機會。

雙方同時失去「首次置業」資格的代價

聯名買樓意味著兩位業主都會同時失去「首次置業」的資格。此情況在香港的物業市場中,會產生顯著的財務代價。即使舊有的從價印花稅(俗稱「辣稅」)已撤銷,未來仍有可能面臨更高的聯名買樓印花稅或其他稅項。同時,非首次置業人士申請按揭時,銀行提供的按揭成數亦可能較低,這會大大增加日後再置業的財務壓力。雖然可以透過聯名買樓甩名來嘗試讓其中一方重獲首置身份,不過此過程同樣涉及印花稅、律師費等開支,並非沒有代價。

聯名買樓關係變化引發的資產處理困局

聯名買樓關係的穩定性,對於物業的處理至關重要。尤其是情侶聯名買樓,一旦關係變化,例如聯名買樓分手,物業資產的處理便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困局。如果雙方在購入物業前沒有清晰的協議,例如訂明出售物業的條件、一方回購另一方業權的方式,或者如何分攤供款,未來將可能引發嚴重的資產處理爭議。這些爭議可能導致物業被強制出售,或者長期僵持不下,讓雙方承受巨大的時間與金錢成本。因此,購置聯名物業前,必須預先為最壞情況做好規劃。

「一人財困,全家受累」的連帶責任

聯名買樓的其中一個深層風險是「一人財困,全家受累」的連帶責任。當物業由兩位或以上人士共同擁有時,所有聯名業主都對物業的聯名買樓按揭負有連帶還款責任。假若其中一位業主不幸遭遇財務困難,例如失業、生意失敗、甚至欠下巨債,導致無力償還其應付的按揭供款或被其他債權人追討債務,銀行或其他債權人有權向所有聯名業主追討全額債務。最壞的情況是,物業可能被「釘契」,甚至最終被強制出售以償還債務,這將嚴重影響所有聯名業主的權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