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做近親轉讓?「轉讓契」5大必知核心:避開送契陷阱、慳盡印花稅、申領契據副本全攻略

「近親轉讓」物業是不少家庭的常見選擇,但如何合法、安全又節省成本地完成交易?關鍵在於選對法律文件:「轉讓契」(Deed of Assignment)。本文將深入剖析「轉讓契」與高風險的「送讓契」(Deed of Gift)之核心分別,助您洞悉「送契樓」的致命陷阱。我們更會詳細解構「轉讓契」在近親轉讓中的獨有稅務優勢,並提供申領契據副本及避開潛在問題的全方位實戰攻略,讓您精明地完成物業轉讓,盡享家庭財富傳承的便利。

「轉讓契」與「送讓契」核心比較:一文看清分別與應用場景

什麼是「轉讓契」(Deed of Assignment)?

大家可能經常聽聞「轉讓契」這個詞語,尤其在物業買賣時,它就是把物業業權從一方轉移給另一方的正式法律文件。這份轉讓契據適用於那些有實際金錢交易的買賣,例如您付錢買樓,業權經由它轉到您的名下。這是一種最常見、而且最穩妥的物業交收方式。

定義:於物業買賣中,用作轉移業權的正式法律文件,適用於有實質代價的交易。

什麼是「送讓契」(Deed of Gift)?

相對地,「送讓契」的情況便很不一樣。簡單來說,它就是業主把物業無償贈予給別人的一份法律文件。雖然有時會象徵式收取很低的代價,例如一百元,這份契據的主要性質依然是贈送。然而,很多朋友誤會送契便可豁免印花稅,事實卻並非如此,稅務局會根據物業市值評估印花稅。

定義:業主以無償或象徵式代價,將物業贈予他人的法律文件,但並不能豁免印花稅。

【快速對照表】轉讓契 vs 送讓契 關鍵差異

業權穩定性及法律風險

說到業權穩定性與法律風險,兩者差異頗大。「轉讓契」通常沒有特別的法律風險,因為物業交易是真實買賣,業權轉移清晰,銀行普遍接受,未來再賣樓也很順利。然而,「送讓契」則帶有較高的法律風險。主要原因在於,若送贈人在簽立契據後數年內破產,破產管理官有權追討該物業,收回物業變賣,這會導致受贈人的業權不穩。

印花稅計算基準

在印花稅計算方面,兩者的處理方式亦有不同。「轉讓契」一般會按實際成交價計算印花稅。如果屬近親轉讓,更可以享受特別的印花稅優惠,例如按較低稅率或象徵式港幣一百元繳納,大大減輕轉讓契印花稅的負擔。反觀「送讓契」,即使物業是無償贈送,稅務局也會根據物業的市值來評估並徵收印花稅。這代表送讓契印花稅支出可能與一般買賣無異。

銀行按揭接受程度

談到銀行按揭,這也是一個關鍵差異。「轉讓契」因其性質與一般物業買賣無異,銀行對這類物業批出按揭的接受程度很高。買家或受讓方申請按揭會較為順利。但是,「送讓契」物業在銀行眼中風險較高,按揭審批會非常困難,甚至直接拒絕。銀行會擔心如果贈與人破產,物業被追討,銀行的貸款便沒有抵押品。銀行對「送讓契」的物業通常有較長的「冷卻期」,普遍要求五年或以上,有銀行甚至要求八至十年後才考慮批出按揭。

未來出售物業的流動性

最後,我們考慮物業未來的出售流動性。「轉讓契」的物業由於業權清晰,銀行按揭亦沒有問題,所以將來無論自住或出售,都非常具彈性,流動性很高。相反,「送讓契」的物業因為其「送契」背景,加上銀行按揭困難,大大降低了它的市場吸引力。潛在買家很可能因為無法承造按揭而卻步,這會嚴重影響物業的市場流通性,將來想賣出去便會很困難。

【高風險警示】為何「送讓契」(送契樓)是物業交易的計時炸彈?

親愛的朋友,您也許聽過「送契樓」這個詞語。它指的是透過「送讓契」方式,以無償或極低代價轉讓的物業。很多人會覺得,這聽起來好像不錯,可以省下一筆費用。然而,作為物業專家,我必須鄭重提醒您,這類型的物業交易,其實潛藏著巨大的風險,它就像一個物業市場裡的「計時炸彈」,隨時可能引爆問題。接下來,讓我們深入探討為何「送讓契」會帶來這些致命的後果。

致命傷(一):銀行按揭申請極度困難

若您打算承接一間「送契樓」,或者將來想將物業轉售,最大的挑戰往往來自銀行。銀行對這類物業的批核非常嚴謹。

5年按揭「冷靜期」:銀行普遍拒絕為過去5年經「送讓契」轉讓的物業批出按揭。

首先,銀行普遍對過去五年內曾經以「送讓契」方式轉讓的物業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,大多會直接拒絕批出按揭。因為這類型的物業轉移,銀行會視為高風險交易,它們需要確保業權的穩定性。正常透過轉讓契進行的物業買賣則沒有這個問題。

大型銀行標準更嚴:部分銀行甚至將觀察期延長至8至10年。

而且,一些大型銀行在審批「送契樓」按揭時,標準更為嚴格。它們的觀察期可能不是五年,而是會延長至八年,甚至十年。這意味著,即使物業已轉讓超過五年,您可能仍然無法從這些銀行取得按揭貸款。

影響物業價值:潛在買家因無法承造按揭而卻步,大幅削弱物業市場流通性。

當物業難以獲得銀行按揭時,其市場價值便會大受影響。因為大部分買家都需要依靠銀行按揭才能完成交易,若他們無法取得貸款,就只能卻步。這會大幅削弱物業的市場流通性,令您將來想轉手這類物業時,面臨很大的困難。即使您持有完整的轉讓契據,若其來源是送讓契,也可能遭遇此困境。

致命傷(二):《破產條例》下的五年追溯期風險

「送讓契」的另一個致命弱點,在於《破產條例》中的追溯期規定。

法律風險:若送贈人在5年內破產,破產管理官有權向法庭申請推翻交易,追討物業以償還債務。

根據《破產條例》,若物業的送贈人在贈送物業後五年內宣布破產,破產管理官便有權力向法庭提出申請,要求推翻該筆交易。一旦申請獲批,物業便會被追討回去,用作償還送贈人的債務。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法律風險。

受贈人後果:即使已是業主,物業仍可能被強制收回,導致業權損失。

這個法律風險對受贈人影響巨大。即使受贈人已經成為物業的合法業主,甚至已經取得了轉讓契據副本,但若送贈人在五年內破產,物業仍然可能被強制收回。這會導致受贈人承受業權損失,失去這項資產。

致命傷(三):印花稅「慳錢不成反蝕米」

很多人選擇「送讓契」,是希望可以節省印花稅,認為無償轉讓就不用交稅。但這個想法,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誤解。

稅局估價原則:即使交易無償,稅務局仍會按物業市場估價徵收印花稅,無法達到避稅目的。

香港稅務局在處理「送讓契」時,並不會因為交易是無償或象徵式代價而豁免印花稅。相反,稅務局會根據物業的市場估價來徵收印花稅。這代表您需要繳付的轉讓契印花稅,可能與正常買賣交易的印花稅金額相若。因此,試圖透過「送讓契」來達到避稅目的,通常是行不通的,反而會因為銀行按揭問題及潛在的法律風險,導致「慳錢不成反蝕米」的局面。日後您在土地註冊處查閱到的轉讓契據副本,也會清晰記錄這些資料。

【精明業主之選】詳解「轉讓契」在近親轉讓中的稅務與法律優勢

各位業主與準買家朋友,相信大家都會考慮將物業傳承予摯親,或是為家人準備一個安穩居所。此時「轉讓契」便成為關鍵文件。透過「轉讓契」,物業於近親之間轉讓,過程簡單,且享有獨特稅務與法律優勢。本文將詳細闡述其箇中優勢。

優勢(一):獨有的印花稅優惠,合法節省交易成本

近親之間處理物業「轉讓契」時,其中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印花稅的特別安排。此項獨特安排,可以合法節省可觀交易成本。

享首置稅率優惠:近親受讓方即使已持有其他物業,仍可按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繳稅。

一般情況下,若物業持有人再購置其他物業,需要繳付較高印花稅。然而,近親之間進行「轉讓契」時,即使受讓方已持有其他物業,他們仍可按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繳交轉讓契印花稅。此舉有效減輕稅務負擔。

豁免額外印花稅:豁免買家印花稅(BSD)及新住宅印花稅(NRSD),大幅降低成本。

此外,近親轉讓有另一顯著優勢,即是直接豁免買家印花稅(BSD)與新住宅印花稅(NRSD)。這些印花稅稅率高昂。獲豁免後,交易成本可以大幅降低。

象徵式收費:若轉讓價低於200萬港元,印花稅僅為100元。

若轉讓價格低於200萬港元,印花稅款僅為象徵式的100港元。此為極具吸引力的優惠。

優勢(二):確保業權清晰穩定,有利未來融資

除了節省成本,近親轉讓透過「轉讓契」進行,對物業業權清晰度及未來融資均有莫大助益。

業權無爭議:法律框架與一般買賣相同,業權轉移記錄清晰。

「轉讓契」的法律框架與一般物業買賣相同。買賣過程嚴謹,業權轉移記錄非常清晰,業權爭議機會低。當你需要查閱物業業權資料時,可以透過土地註冊處取得「轉讓契據副本」,所有記錄一目了然。

銀行按揭暢通無阻:銀行視為正常交易,有利於未來申請按揭或轉按套現。

「轉讓契」的法律性質清晰,銀行視作正常物業交易。因此,未來為物業申請按揭貸款,或轉按套現,銀行審批亦會暢順,沒有「送契樓」難以申請按揭的問題。

如何界定「近親」以符合稅務優惠資格?

在法律上,如何界定「近親」?此點至關重要,因為只有符合資格,才能符合稅務優惠資格。

近親定義:包括配偶、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姊妹。

根據稅務條例,近親定義範圍清晰,包括配偶、父母、子女,以及兄弟姊妹。此定義涵蓋最常見的家庭關係,故大部分近親轉讓皆符合資格。